【人民网】人民网北京8月26日电 (万鹏、任一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如何认识“新发展”?怎样理解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一个关键词:“新发展”
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发展、新优势、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始终围绕着“新”这个字,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如何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至关重要。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强调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表示,这一重要讲话用全面、辩证、长远的观点审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从六个方面解析了究竟怎么看新发展阶段、适应这个阶段我们又怎么干的问题。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要鼓足发展信心,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把握主动权,适应新的变局,就要及时主动做出重大战略抉择。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强调了创新、改革、开放、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这几个方面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哪里、要向什么方向走、如何走稳、走好、走实每一步的问题,是实现“新发展”的基本路线图。
“这六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当前中国发展之方位、世界发展之潮流,面向未来中国发展之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峰谈到,六方面内容涵盖经济社会主要方面和领域,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一方面科学回答了怎么看待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谋划长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促进社会发展公平正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必须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纲举则目张,这六点是理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纲。”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政谈到,“新发展阶段”是“十四五”时期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其中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我们要沉着应对,抢抓机遇,办好自己的事情;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催生新动能、激发新活力的“两个轮子”,把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与制度优势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保障与突破口,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
“十四五”规划:开门问策
着眼长远把握大势 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次座谈会“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专家学者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胡敏谈到,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其中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用中长期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既可以紧密结合阶段性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向前推进,又能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将一如既往汲取过去的好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立足新发展格局和新的国内外环境,着力在更高质量上布局谋篇,以此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征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员、副教授周跃辉谈到,编制五年规划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成为汇集众智、反映民意、凝聚共识的过程。五年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各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充分发挥活力,还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必将为我国实现“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五”时期,怎样看待中长期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永胜表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史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行之有效。“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用好中长期规划,在科学研究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中长期规划做得更加全面精准和完善,充分发挥好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规范指导和调节作用。做好中长期规划,既要统筹历史现实和未来,也要统筹国际和国内,还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四点希望:寄语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
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对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这是理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方法论,首先要有问题意识,理论一定要能够回答现实问题,必须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切实掌握国情;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理论工作者的基本思维武器,这样才能把握规律,发现真理,提出实招,理论和政策创新才能得到检验;第三,要有历史使命感,理论工作者既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又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胡敏对记者说。
“这四点希望从根本上要求广大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研究精神;要及时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又要不断用这些创新性的理论,来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周跃辉认为,要善于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中,寻找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只有这样,广大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李政谈到,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首先要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中国实际,做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的学术研究,提出具有中国气派、更加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理论与学说,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新境界;其次,要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现实,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经得起检验的理论与政策建议。再次,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前沿与大势。最后,要有更加宽广的格局和全球视野,要为世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