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9-01   编辑: 桑宇琦

【中国社会科学网】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外交核心理念和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十分丰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根基和价值追求一脉相承,基于时代的特殊背景和发展趋势,它继承马克思“真实共同体”构想,确立了符合现实需求的合理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旨向,更焕发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活力,推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作为承载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朝着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中国

作者简介:肖晞,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贾磊,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国内外重大外交场合多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深刻阐释了其蕴意。2017年2月,联合国首次正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载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写入了党章。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多个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的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成为当下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指导。

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而且也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哲学根基和价值本源方面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在时代价值和构建路径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理论体系补充了新的理论成果和价值意蕴,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符合现实需求和潮流趋势的中国方案。我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论,不仅为我们在各国依存紧密的全球化时代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来认识世界和解决全球问题,也为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蓝图规划和理念指导,体现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继承:精神的延续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棵生机勃勃的大树提供了充足养分,对这一宏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补充。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认为“共同体”具有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以及真实共同体三种形式。从“统治工具”的意义层面上看,国家共同体无疑是一种“虚假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形式并不能实现人真正自由全面的发展,完成马克思的终极社会理想。在马克思看来,当人类社会彻底消灭私有制以及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后,国家这种共同体形式必将被淘汰,人将会实现真正的自由。对于马克思而言,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代替存在阶级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体形式。作为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当代人类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和困境,旨在通过全球治理构建一种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无疑,它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一种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理论。从世界发展和人类存亡的视角来看,其价值意蕴和目标旨向远远超出了国际关系领域。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呼唤人类整体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觉醒。从本质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都是关于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理论,可以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承继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第一,两者都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将共同体形式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这三个历史阶段正好分别对应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的原始依赖性状态、基于物质依赖性的独立性状态以及个体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性状态。正如马克思而言,人的状态的进步依赖于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发展,如果想要消除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伪自由状态,发展生产力是根本选择。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实现大联合的目标必须基于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达到高度发展的程度,这种“共同体”形式才能摆脱传统意义上诸如地域、阶级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其共同体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源泉。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而是从全球化时代人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状态去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去窥探世界发展的规律和前景,从当今全球面临的国际问题和严峻挑战出发思考适用于全球治理的可行方案和有效路径,并将全球所有人类当作一个整体和一种能动性力量去推动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其哲学根基和依据,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第二,两者都以人类命途为根本关怀。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一种个体,具有天然的能动实践属性。人又是一种社会化动物,马克思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在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理想的共同体模式——“真实共同体”,这是属于人类的终极奋斗目标。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人类的整体命运作为其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在无政府状态之下,各国对权力、利益的追求导致国家间冲突与战争的出现,这种敌视与对抗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在丛林法则主导的国际社会之中,人逐渐失去自觉追求和实现群体内在统一与联合的天然属性,伴随而来的是人类功利、自私等排他属性的觉醒和发展。这种“异化”使得人类群体之间的和平交流与合作发展受到威胁,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自由人的联合将无从谈起。如果要改变这种人的“异化”所导致的封闭和对抗,人类就必须培育“同呼吸,共命运”的全球意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彼此超越传统“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唤醒和提升人类的群体意识、共享精神,推动全球主义的发展,并以此为引导,促进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最终实现世界范围的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

第三,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旨向。在马克思看来,“真实共同体”是最理想的共同体模式,只有这种形式的共同体才能真正保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真实共同体中,人的社会关系被置于人类群体的共同控制之下,从而达到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之前处于社会关系的个人,其个体属性从来都是从属和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个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和相当程度上使个体得到解放,并且个体独立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得到充分展示。但是由于其阶级实质和生产关系的落后,资本主义的自由是一种表面和虚伪的自由。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种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阶级矛盾就会愈加突出,而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只能保证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这种保证必定以剥削被统治阶级为代价和前提。建立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基础之上的共同体形式,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一种“虚假共同体”,更是一种新的桎梏。“真实共同体”是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只有到达这一阶段,共同体才能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目标指向上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高度一致,以实现广大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诉求为目标,最终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世界各国应摒弃传统的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构建一种“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模式,培育互利共赢、共生共享的新型发展理念,坚持互相尊重、兼容并蓄的文明交往方式,恪守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新时代中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和对人类未来的美好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距离“真实共同体”还有很长的奋斗历程,但从中国外交构想与实践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努力实现国际社会在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共赢,在目标旨向层面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高度契合。

第四,两者都将“真实共同体”作为人类终极实践形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始终将“真实共同体”作为其终极理想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而真实共同体是人的本质体现的根本保障。只有在真实共同体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整个群体内部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统一,个体才能获得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这种共同体形式作为人类最终的实践形态,努力构建真实、平等、互利的共同体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构建不同形式、不同范围、不同性质等各种共同体模式,通过构建全球伙伴关系和实施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最终实现全球范围的人类联合奠定基础。真实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属于宏观层面的共同体,都希望突破传统对于个体自由的束缚和限制,从全人类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寻求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实现全人类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两者的根本价值诉求和目标旨向是一致的。

二、发展:内涵的转变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阶级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发展理论。通过对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探讨,马克思提出了一种适合个人发展的最理想的共同体形态——真实共同体。无疑,这是超越其所处时代的伟大构想。另一方面,较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当今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程度,伴随而来的是诸如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对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问题的现实考虑提出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行方案,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处理国家民族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具体措施和现实路径。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内涵意蕴的发展。

第一,从理论构想到现实路径的方式转变。实现“真实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想追求。相较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当今时代的发展现实,更多地从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和全球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出发思考人类命运,提出了实现马克思理论构想的可行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的实践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适用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凸显了其自身的价值。通过这一构建过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社会变革到全球治理的重心转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社会形态的转变必须依靠社会制度变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真实共同体”的最终完全实现以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为前提。当今世界的发展现实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带给世界人民福利和便利的时候,也将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实践目标聚焦于经济、安全、环境、网络等方面的治理改革,致力于构建惠及全人类、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趋势的共同体形式。正如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主持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在搭建伙伴关系中坚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原则;在打造安全格局中秉持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展望发展前景中要认同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思维;在促进文明交流中贯彻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精神;在构造生态体系中恪守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信条。这一覆盖政治、安全、发展、文明和生态全方面的治理方案,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心所在。这种从全球视野出发提出的治理方案,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从单一到多重的维度转变。马克思的三种共同体形态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社会状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共同体形态的更替,从而又促进了人的状态的转变。从共同体形态的发展演变来探讨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方法论。与之相对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致力于构建多层面、多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共同体模式。从地域范围看,中国在双边、地区、全球等层面提出诸多符合地缘现实和发展规律的共同体倡议。通过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实践推动,中国外交的这一核心理念正在沿着双边-地区-全球的路线影响着世界。从涉足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等五个领域,实现了全方位覆盖。从发展进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个层次,利益共同体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责任共同体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而命运共同体则是两者的结合和升华。概言之,相比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鲜明,兼具时代智慧和中国特色,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特征。

第四,从阶级批判到互利共赢的重心调整。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理想蓝图的提出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虚假共同体”的深刻批判。当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批判,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在打破旧有社会制度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类解放的过程中担当过非常积极的角色,这种作用是社会历史所无法否认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秉持这样的辩证态度,与世界各国一起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互利共赢式体系,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国家间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不否认国际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深刻认识到这种国际社会常态的影响力。习近平倡导国际社会应怀揣平和理智的心态和合作共赢的态度,摒弃旧有对抗思维和敌对姿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献力献策。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包容国家间分歧和差异,构建一种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体系。“独行快,众行远”。各国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但只要积极响应和接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国与国之间就可以和平相处,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制度间互利共赢。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最大威胁,全球治理已迫在眉睫。这种境况使得各扫门前雪的立场与策略早已过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不同国家不同制度间精诚合作,通过制度间的优势互补,最终共同克服全球一系列严峻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文明间互利共赢。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交流互鉴,不仅能够消弭冲突、维护和平,而且能够增进世界人民的感情和认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是人与自然间互利共赢。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从全球层面出发,倡导摒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旧思维,呼吁全球社会共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各国应共同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推动世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作者:肖晞 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