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是当前全党面临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吉林网特别邀请了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韩喜平教授,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系统解读。
韩喜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前沿问题,有着深入研究和思考。
以下是对韩喜平教授的网络访谈内容。
记者:请您谈谈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韩喜平: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召开的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是因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凝练了13个方面的制度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和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制度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也足以表明了我们国家,在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围绕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奠定并夯实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重要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怎样进一步体现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怎样完善我们的各项制度,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制度建设是一项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日臻成熟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予以有力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自信。
我们的现代化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奔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凸显出两极分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现代化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因此,从人民性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本次大会通过的《决定》,从总结制度优势、推动制度定型、完善制度效能等层面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保证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写在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当中,本次大会将我国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纳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当中。这次围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内容的重大调整,充分表明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保障边生产边分配边奔向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具体而言,大会通过的《决定》中的分配制度,讲到的都是收入分配向一线劳动者倾斜;而在按要素分配中的生产要素也体现出新内容,原来是资本、管理和技术,现在数据也成为一种生产要素,但数据不是按照简单的贡献分配,而是按照市场评价分配,真正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比较优势。二次分配通过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等制度安排,旨在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层意义而言,二次分配更强调实现怎么样的发展平衡。
十九届四中全会既展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保障,同时也彰显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人民至上”价值关怀的政治保障。
记者:新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应如何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韩喜平:东北振兴的任务很重,基于这一点,吉林大学在10月份也成立了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旨在推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多给吉林振兴和吉林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制约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目前的制度仍不尽完善,我们的文化环境相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来讲还有欠缺。
以东北如何用制度保障吸引人才和企业为例,首先要围绕企业家精神的制度性挖掘来激发内在的活力。管理学强调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资金、技术等“硬环境”,内在因素是创新思维和进取意识。有没有创新思维,能不能开拓进取,我们的制度能不能提供激励,这是未来吉林省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充分发挥吉林省的资源优质,包含吉林省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各项基础学科排名都名列前茅,我们如何把理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将教育资源优势和科研成果积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都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撑和保障,如果能在这些领域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中有所建树、有所突破,我省就会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对于东北来讲意义尤其重大。作为国有企业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我们怎样为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这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坚持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特色和优势,探索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要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深入。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怎么样调动起来,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粮食保障了,农民才有收益,地方才有财政收入。
另外,东北地区具有优质的土地资源。那么,作为全国重点产粮基地,如何在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同时,激发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呢?目前东北地区存在的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以及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收入问题,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农村地区的厕所和冬季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有鉴于此,应从制度层面探索强化东北地区粮食安全保障与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路径,通过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和地方给予更多的补贴,在提高农民收益、充实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为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只有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才能改善东北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的面貌与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有效稳定粮食产量。
记者:高校学生应该怎么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韩喜平: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准则。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正日趋成熟完善,我们要充满自信,让大家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制度遵守者,要遵守制度,遵守规则,要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作为奋斗者和创造者,广大青年学生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只有参与进来,我们的现代化目标才能实现。广大青年学生还要作为制度自信的践行者,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本领的同时,坚定并增进制度自信,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文字 李煦/摄影 郑子侯/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