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哲学之光:走进孙正聿 | 其道一也:无愧立德树人

发布日期: 2021-03-11   编辑: 王彤彤

写在前面:

写一个人很难,要写出他的人生历程、学术历程、思想历程更难。怎样写出他的伟大,怎样触及到他的灵魂深处,怎样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短时间内,别说读懂,就算读完孙正聿老师这部深刻厚重优雅的“大书”,也是难上加难。

今,在《哲学之光:走进孙正聿》栏目中将连续推出三篇文章,撷取孙正聿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点滴小事,以一个真实自然的“人”的形象,展现其教书育人的品格与情怀、为人治学的风骨与境界。并以此向吉大学术之经典、中国学人之楷模致敬。

第一篇《追寻崇高:乐于每日学习》

第二篇《得其所哉:志在终生探索》

第三篇《其道一也:无愧立德树人》

在吉大,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孙正聿的名字。有人说,听他讲课,如同欣赏杨丽萍的孔雀舞,吕思清的小提琴演奏,徐悲鸿的奔马图,美轮美奂,出神入化,飘逸遒劲。他的文章、学识,他的涵养、气度,他自然真实的人生态度,自在通透的人生哲学,自律坚毅的治学精神,已成为吉大学术经典,中国学人楷模。

这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成就,可以先用一组数字勾勒出大概。3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部著作入选“国家文库”,6次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5部著作获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110篇引领和推进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说起孙正聿,离不开“大师”“大家”的称谓。然而,抛开这些他本人并不喜欢的显赫标签,退却那些他本人并不在意的高光时刻,真实的孙正聿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何从窥视?

其道一也:无愧立德树人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深谙此道的吉林大学校长张希诚邀孙正聿担任学校首期“理论思维讲习班”导师。

面对这个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密不可分的“命题作业”,孙正聿欣然同意了。他知道,理论思维是整个教育的普照光,只要提升了理论思维能力,便会无所不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020年4月21日上午,疫情尚未过去,首期青年骨干教师“理论思维讲习班”如期开课。此次讲座的意义不言而喻,孙正聿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孙正聿认为,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双重的,其一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其二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某种人”。大学应该把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成能“上得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或“下得来”的应用操作型人才。

他对教学改革也提出深刻思考:专业课要“专”,实践课要“实”,通识课要“通”。通识课最重要的就是两门:给文科生开设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课,给理科生开设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课。

长期的思索、自身的底蕴,孙正聿完全能讲好“理论思维”这门课,但他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学期下来,瘦了10多斤。课讲完了,一本书也形成了,就是《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

行政学院马雪松教授在结业时感慨:“此次授课既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之旅,也是金针度人、启迪后学的学术盛宴,为我们指引了求索的方向”。

40载教书育人,孙正聿“有理”“讲理”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无论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是各种讲座、报告、发言,他都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去认真准备。

2020年暑期开学时,哲学社会学院为本科生新开设了一门课。当孙正聿推门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的惊喜沸腾了整个教室。那时孙正聿刚结束“理论思维讲习班”的课程,身体很虚弱,可他硬是坚持站着讲完了90分钟的课程。上课前,孙正聿认真地“请教”年轻的带班老师,“这些本科生都上过什么课呀,学过什么内容,怎样讲才会有针对性。”

孙正聿特别欣赏钱伟长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大学老师,不讲课就不是大学老师,但如果他不搞科研,就不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

正是教学与科研让孙正聿具备了超强的理论思维能力。他的洞察力、概括力、思辨力、思想力常常令人唏嘘称赞。

吉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慧娟讲起跟孙正聿老师一个小组指导博士生开题的情景。“你提的是真问题吗?你提的是重要的问题吗?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了吗?”这是他对博士生导师的三个追问。他能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很快“捋”出一个 “能做”的框架。这一点让所有人都佩服不已。

“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事业是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授课、大众普及,课堂、网络、讲座、报告、座谈,使命赋予孙正聿立足中国、胸怀天下,担起赓续传承、铸魂育人之责。

最近,他又多了一个“网红”的新头衔,在校园里粉丝亲切地称他为“芋头”。孙正聿笑着说:“网红不是坏事,如果我能红的话,那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来巨大的生命力,意味着马克思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学术生态、学术团队、学术传统、学术平台,这些在孙正聿的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孙正聿在多个场合提及老友孙利天。“两孙”在哲学界都是颇有建树的人物,他们在一起交流了40年。交换思想,使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两个人的思想,这种1+1大于2的惊喜常让他们兴奋不已。孙正聿曾评价孙利天写的著作是“凝重和空灵”。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格上相互尊重,学问上相互欣赏。”

他与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常常交流,关爱、教诲、期待溢于言表。“一个学术团队不能没有领军人物,未来就是你们的,你们就是这个学科的名片”。

“吉大哲学学科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那是因为从刘丹岩老师到高清海老师一直到现在,形成了属于吉大哲学的学术传统。我们需要培养思想家,而不只是培养学问家。”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在“理论思维讲习班”结业时这样评价孙正聿:“将毕生所学传于后人,引领营造了学校浓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氛围,更是为培养青年一代的学术领军人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孙正聿被聘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时由感而发:“当别人不把你当回事儿时,你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儿;当别人把你当回事儿时,你一定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不做作、不矫情、不折腾”,这是老友张盾对孙正聿的印象。

孙正聿给自己的评价更简捷,就是“不装”。

在夫人眼里,孙正聿为人随和、宽容、大气,治学严谨、勤勉、执着。这对携手走过40多年的人生伉俪,用相濡以沫来形容不会为过。

在孙正聿儿子的结婚仪式上,车文博教授在祝辞中说,“没有璐玮,正聿不会有那么大成就。”有谁会比孙正聿有更真切的体会呢!他在《孙正聿哲学文集》总序中写道,“那么艰苦的日子,她从不抱怨,那么坎坷的岁月,她从未灰心,她把两个孩子一手培养成人,她把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当孙正聿提出把“杰出教学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学校时,夫人只说了两个字“捐吧!”

治学为人,其道一也。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年至耄耋,孙正聿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欣慰”。幸运,是因为“得其所哉”;欣慰,是因为“问心无愧”。得其所哉和问心无愧,让他感到生活很有“意思”,人生也挺有“意义”。

新的目标是什么?孙正聿和那些追求崇高的人物用行为向我们展现了“诗和远方”,那便是超越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地方的天地境界。

(文/刘飒)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tYM8TKhukFJltweCTvI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