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北抗击疫情前线的日子里,吉林大学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在同疫魔的殊死较量中,以大无畏的气概,践行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果。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大会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中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委员会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白求恩第二医院副院长秦彦国、白求恩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捷、白求恩第三医院副院长刘天戟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吕国悦、刘天戟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本栏目将连续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凝聚正能量,奋进新时代。
【文/记者 刘飒 学生记者 孙健欣 卞梦婷 通讯员 于姗姗】2020年8月20日早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一手术室。吕国悦正在为即将开始的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做术前准备。这时,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传来消息,有三例供体进入心脑死亡评估阶段。
三例供体同一天获取,这意味着将要同时完成多台肝移植及器官获取手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与疲劳抗争的战斗拉开了序幕。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一肝两用救两命;DCD全肝移植手术,涅槃重生……这场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宏大乐章牵动着场内外无数人的心。无疑,吕国悦是所有目光的聚焦点,他穿梭于不同的手术间,以娴熟、沉稳演绎着一名指挥家的威仪与笃定。
21日上午10时许,阳光洒满北国春城,吕国悦将最后一例供肝胆道重建完毕,手术宣告成功。三种肝移植术式、五例肝移植、九台手术联动、一百余名医护人员整齐上阵,医护人员换了一波又一波,多个小组在手术室之间交叉接力进行,而吕国悦却全程在场,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新生的希望替代了全部疲劳,对生命的礼赞再次奏出传奇乐章!
就在176天前,在另外一个战场上,也是二十几个小时的不眠夜,吕国悦开始着手指挥一场更为惊心动魄、壮士扼腕的恢宏篇章。
飞机载着130名医护人员从长春飞往武汉,三个半小时的行程,机舱里鸦雀无声,吕国悦透过舷窗注目远眺,夜色深沉。“什么时候能回家不知道,能不能安全返回也不知道。”出发前,吕国悦把工资卡交给了妻子……
飞机还有十分钟落地,每个人都满腹心事。他通过对讲机将队员分成小组,嘱咐他们落地之前按照预案戴好口罩、帽子、眼镜等一切能戴在脸上的护具。他正在酝酿指挥着一场硬仗。
吕国悦,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副院长。作为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白求恩第一医院129名医护人员增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月8日上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白求恩第一医院这支最后留守在武汉的国家硬核战队获得了“全国抗疫先进集体”和“全国抗疫先进党组织”两项荣誉,吕国悦也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首场战“疫”令人难忘。“从现在开始,我们是真正地上战场了!”吕国悦站在半污染区的门口,用异常坚定的语气给队员们鼓劲打气。他在每名队员的防护服后面写上他们的名字,推开门,一个接一个往里面目送。吕国悦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的情景像极了电影《八佰》里战士作为人肉炸药往下跳的场景。面对初代病毒,走进那扇门,每个队员就像要撞进仓库的装甲车,义无反顾,气壮山河。吕国悦与每名进去的队员都说上一句,“你先进去,处理完外面的事儿,我就进来陪你。”
在吕国悦和心内科教授郑杨、ICU科二组主任张东的带领下,白求恩第一医院两个医疗小组率先进入病区。从下午六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疗区一共收治50位危重症患者,病区满床。
ICU,又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医学救治的最后一道关口。住在这里的患者要靠浑身插满的管子连着ECMO、CRRT等重型机器维持生命。
重症科、感染科、呼吸科的医护人员像是战时补给,接二连三地被空投至武汉。医疗队在大后方吉林省、白求恩第一医院的支持下,迅速组建了由心血管内科、ICU科、神经内科、胸外科、胃肠内科等医护专家组成的一线专家团,与白求恩第一医院感染科、呼吸科、肝胆内科、心血管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等专家组成的后方专家团,以及随队配备的心理科、麻醉科、心外科、超声科医生齐力为重症救治,提高ECMO、血滤、插管等操作的专业化水平,助力50床临时改建疗区的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救治。
很多人纳闷,吕国悦作为肝移植领域的专家为什么能去参加抗疫。“我是外科医生,但却没有脱离重症管理”。他在向上级请命时只提了两点理由。“没人比我更熟悉急救设备的使用”,他一直在强调重症与抗疫的关系,这方面,他有优势。
在平时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吕国悦主抓感控工作,包括院区规划、医疗防护等。此外,新冠患者需要使用的ECMO、血液机和呼吸机等一系列生命支持系统,都是在肝脏移植手术中起到辅助作用的常规机器。
“尽医生职责挽救更多生命;一个不少地把队员都安全带回来。”这是吕国悦来武汉前为自己定的铁律。而实际上,重型设备进入疗区意味着医护人员防护风险压力的增加。在使用ECMO、CRRT等重型设备时,一定会打开患者气道进行有创操作,这意味着医护人员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自然咳嗽喷出的飞沫,或是患者的血液。想到对每名队员的安全责任,他有些担忧,“但是千万不要人都来了,重型设备没来,所有医护人员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疗队是国内率先开展搬家式救援的救援队。当两辆满载床旁超声、血气分析仪、床旁生化仪、ACT凝血检测等各种急需医疗设备和物资的货车从长春星夜兼程赶往武汉时,吕国悦感动万分,但心情又很复杂。两天后,白求恩第一医院再次调配第二批4台有创呼吸机、1台血滤机、1台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设备,同时,补充心外、麻醉、超声4名相关专业医护紧急前往武汉。
为增加安全性,每次脱防护服,人都要站在紫外灯下面,没有半个小时,脱不下来。以至于回到吉林后,发现每个人都晒黑了,大家打趣说,“去武汉抗疫在室内,倒像是晒了62天的日光浴。”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吕国悦还发明了很多专利。在隔离区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十分困难,既听不见声音,也看不到口型。而且长期穿着防护服工作,往往会缺氧、乏氧。吕国悦想起了饭店里的服务员,尽管饭店环境嘈杂,他们却能通过对讲机进行沟通。于是,他发明了一个多功能的防护面屏,把骨传导耳机和话筒结合到防护面屏上,在防护面屏上配备一个摄像头,最重要的是防护面屏还携带了一个制氧装置,这种制氧装置在防护面屏里形成一个高氧浓度的环境,解决了在隔离区沟通、视野不够、乏氧等问题。他还在采集咽拭子时做了一个防护罩,采集时相当于用防护罩把病人的口鼻遮掩住,这样给采集者多了一层防护。
在武汉支援后期,处于重症治疗攻坚期,气管插管或做支气管镜的灌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恰恰是这两个治疗措施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感染风险。吕国悦给普通的手术巾增加了一个透明薄膜,里面加了三个可操作的口,在处置者和病人之间形成了另外一个防护措施。
每周带着各科室主任进行两到三次大查房,每天坚持全程会诊,晚上五点开护理大会,七点开医疗会诊,这是吕国悦必做的功课。琐碎但不零乱,科学、专业、规范一直是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底色,也成为全国支援武汉医疗队伍中一道特殊的风景。
来到武汉一个月后,吕国悦收到女儿的来信。女儿在信中描绘着父亲凯旋时的画面,“我会向前冲去,张开双臂给你个大大的拥抱。”
这么多年,一直忙于工作,想好好陪陪女儿和妻子的愿望被一推再推。在女儿四个月大的时候,吕国悦因出国留学错过了女儿的童年;待女儿长大些,他又全情投入肝移植事业错过了女儿的少年时期。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也有侠骨柔情,和他一起合作过的医护人员,都曾感受过这种温暖。“肝移植手术是随时的,但无论几点,他都会照顾好大家,甚至考虑到我们医护家属的需要。”“作为二十多年的老战友,吕院长给我们太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所有人都愿意跟着他做这项事业。”“吕大夫太温暖了!”这种感慨来自于麻醉师李志文、护士长于婧和所有与吕国悦一起共过事的同志、同行、专家,甚至是患者。
初春的武汉阴雨绵绵,室内阴冷难挨。武汉一家超市的货架前,那个在手术室里气宇轩昂的外科专家正蹲在那儿仔细地为队员们挑选棉拖鞋,号码、花色、款式,他反复挑选。作为抗疫医疗队队长、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主任,吕国悦从不认为团队建设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论,“让大家舒服地工作!”这就是他的制胜法宝。
想当初,吕国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副教授时,就是靠着对移植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师长们的大力支持,组建了吉林省的第一个肝移植团队,恢复了中断近十年的肝移植工作。
2013年7月27日,吕国悦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经过2年的磨练及技术准备,吕国悦率领肝移植团队自主完成了吉林省真正意义上的首例肝移植手术,打破了吉林省不能独立开展肝移植的局面,这也标志着吉林省不依赖省外专家的帮助,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肝移植发展道路。2014年,吕国悦带领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加入中国肝移植注册委员会,从国内169家移植中心脱颖而出,成为34家核心成员单位之一。
此前,作为拥有近一个上亿人口的东北地区,没有一家可以做肝脏移植手术的医学中心。科学的研判和睿智的眼光让年轻有为的吕国悦向行业权威发起了挑战。“国悦,你就大胆做吧,我们都会支持你的!”这是手术室一位老前辈对他说的一句话,至今,吕国悦都清晰记得。
“吉林大学肝脏移植中心建立之初,真正的困难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难在团队的建立和相关学科技术水平的增长。”吕国悦的团队可以说是“789模式”:70后的吕国悦带着80后的青年医生和90后的研究生们,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的梯队。
经过三年时间,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在年手术例数及术后临床效果上已经稳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吕国悦教授以主刀身份完成肝移植500余例,是国内目前能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最年轻的中心负责人。
能够常规开展复杂性肝移植、二次肝移植、三次肝移植、挽救性肝移植、儿童肝移植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达到愈后效果良好。
作为学科带头人,开拓创新、勇于探索,至关重要。吕国悦没有局限于常规肝脏移植,而是高瞻远瞩,再一次瞄准儿童肝脏移植这个制高点。
在肝移植手术中,儿童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的缩小版,儿童肝移植手术需要全新的科室配置和技术配置,要面对全新的压力与挑战。儿童肝脏移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手术技术难,二是资金获取难。吕国悦在决定开创儿童肝脏移植这个全新领域时就已经做好打算,一定要攻坚克难,挽回更多孩子的生命!
2020年8月10日上午,一场东北三省首例人工血管重建下腔静脉及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此时,吕国悦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激动,就像七年前,他完成吉林省首例肝移植手术时一样,没有庆祝,没有相拥痛哭,他和同事回到办公室脱下白大褂,静静地离开医院,在路旁的蒸饺店点了几屉蒸饺,吃饱后各自回家。
有人说,成功后的兴奋,有时是源于侥幸和幸运,而真正努力过拼搏过,就不会太过激动。
20年的沉淀与积累,吕国悦已然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医生成长为肝移植领域的顶级专家。100多人庞大繁杂的团队在他的指挥下井然有序、配合完美,不断奏响一曲又一曲雄浑壮丽的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