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大地千万里,悠悠历史文明五千年。一代代考古人不断探寻尘土掩埋下的华夏文明的奥秘,倾听来自远古遥远的声音。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段天璟教授就是一个朝伴旭日夕伴月,面朝黄土背朝天“接地气”的“尘土学者”,他在尘土中追寻文明,在尘土中探求真实,在尘土中实践信仰。因为热爱,这位40岁出头、因在田野里 “经风雨、战烈日”而显得皮肤黝黑的考古专业教师,以“透物见人、重建国史”为使命,脚踏实地考古、实事求是研究、潜心教书育人,全身心投入到吉大考古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事业中。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吉大考古学系兼具高远宏大的学术追求和求真务实的育人理想,段天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走出了怎样的人生道路,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呢?
段天璟在夏县师村遗址开展发掘工作
迈出第一步:考古从吉大出发
段天璟出生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的汾河谷地——山西省晋中市。中学读理科的他从小学习兴趣广泛,喜欢听评书、寓言、文史故事等。高中时,他代表山西省中学生参由中宣部、团中央等单位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五千年”历史知识竞赛,获得一等奖。
1979年起,吉大考古专业就在山西省晋中地区建立了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开始考古发掘工作。1996年,吉大考古学系到段天璟就读的山西榆次一中招录“国家基础学科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的保送生,高三的他弃理从文,进入到“基地班”学习,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本-硕-博”连读的机会。“当时,我对考古专业不甚了解,但喜欢文史的我当时有一个‘博士梦’,便试着选择了。”段天璟谈起当年选择考古专业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20多年过去了,段天璟在学校、老师的培养下逐步成长。大学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继而直读博士。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他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归国后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天璟学习和工作的吉大考古是我国考古学高等教育界仅有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仅有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仅有的两个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之一。谈起吉大考古,他由衷地说:“吉大考古不仅为我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第一个梦想——‘博士梦’,而且不断启发和推动我产生并实现更大、更多的学术梦想。吉大考古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学术家园!”
吉大考古专业是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等老一辈先贤亲手创建的,有着光荣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2017年,吉大考古学科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考古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考古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和整理的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学术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学科能吸收学贯中西、文理交叉的专家团队合作攻关,瞄准前沿课题、夯实实践基础、推出系统成果,这就是吉大考古的魅力、能力和实力!吉林大学虽地处边疆,但吉大考古的学术视野面向国内外,吉大考古人的田野考古发掘足迹遍布黄河长江、长城内外。”段天璟认为吉大考古的优势资源与开阔的学术视野让他受益匪浅。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活跃思想”这16个字概括了吉大考古精神,彰显着吉大考古学院朴实向上、勤奋实干、求实创新的独特学术魅力。而这考古精神贯穿在段天璟的科研工作中。科研上,他著书立说,潜心研究,承担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2部。特别是专著《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国》,系统地展示了他在探索中国古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代考古研究上的学术认识。
段天璟奋战在考古的第一线,在他看来,考古就是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和手段,用实用材料与时空对话、讲述久远的故事,考古更是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智慧的一种挑战和考验,也是对人本身以及人类发展历程的探索与思考。“通过考古遗存,找回人类失去的记忆,看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知晓人类的过往,才能从历史的进程中找到规律,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预见未来。”段天璟坚信,为人类“找回记忆、启示当下、服务人民”是考古的意义。
上好基础课: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考古的惊喜就在方寸土地之间。”段天璟一直认为,《田野考古学实践》课程既是考古学院的特色课堂,是考古学的基础,更是吉大考古人的底色。
这门16学分的以全方面测评为评价方式的基础课程,自1972年吉大考古专业建立至今,从未中断,是吉大考古乃至全国的精品课程。每学期暑假开始,吉大考古的老师们都要带着本科生们去考古工地进行田野考古实习。这门将课堂移到考古工地的课程,要求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围绕田野考古的理论、科学技术应用、文物保护的相关操作以及为人处世、言行操守、行为规范等多方面进行言传身教,“这是一门对老师和学生都充满考验的‘大课’,但收获也非常大!”段天璟介绍道。
今年夏天,段天璟带领学生前往刚刚在山西省夏县成立的“吉林大学考古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7月份的山西晋南地区的地表最高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在没有遮挡物的宽阔田野上,师生们没有怨言,头戴草帽、拿着手铲、奔向田野。每天从早上6点干到上午10点,从下午4点干到晚上8点。今年山西省运城市雨水多,雨水不仅会影响考古工程的进度,还会对工地造成破坏,天气的变化更要求段天璟和他的学生们必须细致谨慎,最大程度去保护文物。
段天璟向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现场介绍夏县师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学习考古的确是艰苦的。不过,学习考古,尤其是在田野考古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大家的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对考古的热爱,这正是考古人独特的气质。”在谈到这群吃苦耐劳的学生时他笑得爽朗,这笑容带着一些天性中的少年气。整个实习基地他是最早起床和最后一个睡下的人。每天,他一定提早到工地,站在探方前迎接着师生;下工后,他同其他老师一道认真细致地检查学生们的探方日记、平剖面图等当天需要完成的记录工作。因为白天全天要在工地探方里对田野考古发掘进行指导和讲解,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白天的时间补回来,开始属于“自己”的工作——对工地整体的谋篇布局、对文化现象的全面梳理,远程完成和布置分管的学院工作。
在田野考古中,每当发现有意义的文物,师生们都会为之振奋。2019年夏天,在山西夏县师村遗址,一个太阳高悬的中午,“您看这是什么?”一名同学指着刚刚出土的一件石雕向段天璟询问。经过测量,那是一件距今约6000年以上的仰韶时代的石雕蚕蛹。蚕宝宝石雕身上的一条条小的花纹仍清晰可见。早在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在距师村遗址20公里外的西阴村遗址进行中国人独立主持的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时,就发现了半个碳化的蚕茧,这半个蚕茧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传说,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现在,传说中的嫘祖已不可考了。但是,中国人何时开始养蚕?“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丝绸在中国的史前时代是如何起源、发展的?传播情况如何?由小小的蚕蛹引申出的这些问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段天璟激动地说,“让文物开口说话,还原先民的生活点滴,倾听远古的回音,重建古史的考古,这是多么有趣呀!每个发现就会带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20多年前,当作为学生的段天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的时候,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往往好多天无法洗澡。而现在,当作为老师的他看到学生们住在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的宿舍,能围着大彩电看国庆大阅兵时,他感叹道:“学生田野考古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这个改变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也是我们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一个缩影。”近些年,在学校的支持和师生的努力下,吉大考古学专业师生的田野考古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段天璟自豪地说:“我们不能辜负吉林大学和中国考古学界的重托,要自信而坚定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考古学的材料讲述中国的故事,为人类奉献中国智慧!”
难忘恩师:甘做人梯感受幸福
在吉大考古学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生有两种传承,一种是血缘关系的生命传承,另一种是师生关系的思想传承。“作为学生,传承老师的精神,作为老师,把学术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的理想之路上一直走下去,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段天璟把自己作为学生时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眺望远方,作为老师时能甘当人梯、传承学术,看作是他人生的一件幸事。“作教师就是要点燃自己,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火种。教学相长,我在教学的同时,被考古专业的青年学生们身上闪耀着的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感动着、鼓舞着!这是一种幸福,更是一项神圣的使命。能为考古教育和科研工作奉献力量,幸莫大焉!”当段天璟谈起自己的学生和工作时,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幸福。
自2005年从教至今,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和各省、市级文物考古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工作,有的正在国内外高校深造。在教学中,他为本科生开设考古导论课程,给研究生进行方法论指导,与博士生一起深入探讨问题,梯度式培养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学生。
段天璟与学生研讨文物修复
“我很受益于吉大考古老师们的教诲和帮助,常常被老师们甘当人梯的精神感动着。”段天璟讲起吉大考古的育人传统时,满心感激。2000年,段天璟本科毕业后选择在赵宾福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以“明道、乐教”为人生信条,为培养学生甘当人梯的赵宾福教授,把段天璟推荐给了自己的导师——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教授,请张先生作段天璟的博士生导师。“老师们就是用自己的肩膀,架起一架‘人梯’让学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攀登。”2001年,张忠培先生送给段天璟一本他的经典专著《元君庙仰韶墓地》,张先生在书的扉页上题写了一行字:“段天璟同学:望能从此书中找到不足之处,如是,就进步了,这是我对年轻朋友的寄望。”老师的殷切希望和舔犊之情让段天璟颇受感动,“老师是如此教育我的,我也这么教我的学生,将来学生当老师再教他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育人传统、育人的使命。”
师道学脉,薪火相传。一代代吉大考古人坚守考古精神,用双脚踏寻一处处遗迹,用手铲揭开一层层土层,解读最神秘的无字天书,探寻千年未解的奥秘。“当深埋千年的文物拂去尘埃,当历史的碎片逐渐还原,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你会不禁感叹古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作品多么精巧,感叹中国文明多么伟大,这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自豪与幸福的!”段天璟说,“这种幸福只有热爱考古事业、并为之全力以赴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考古是要用一生追求的,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科学事业”,段天璟把吉大考古精神作为自己研究、教书、育人的行动指南,作为吉大考古的一员,与考古学院师生一起,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考古学学科体系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文/吉林大学报记者 高健欣 谢晓艺 晓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1x7GARAw89XhVeiv_pi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