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同心合力 铸魂育人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综述

发布日期: 2021-04-03   编辑: 饶明月

【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邱欣 王前 摄/化学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集中体现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当中,将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绘制了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图”。2018年以来,教育部分两批启动“三全育人”试点,这是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的“试验田”。

2019年5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被评为吉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将“三全育人”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建立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加快“三全育人”改革进程,切实完善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被评为2020年吉林大学“三全育人”先进单位。

经过两年的试点建设,初步形成具有化学特色的“三全育人”新局面——营造了“人人皆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构建了“时时皆育人”的全程育人机制、打造了“处处皆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凸显,日常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持续增强,教师干部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不断提高,“三全育人”的整体图景已见雏形。

“同行”致远 唱响全员育人“大合唱”

化学学院站在“内涵式发展”的高度,立足“争创一流”的角度,广泛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汇聚起全员育人的强大力量,同行致远。

----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学院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作为着力点,把专业教师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生力军,把发挥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作用作为突破点,把强化校内协同联动作为发力点,打好全员育人的“组合拳”。学院重视平台搭建,以“师生双选会”“面对面午餐会”为重要抓手,让广大教师走近学生、服务学生,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育人平台。选聘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专家学者、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积极构建良性育人生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护航,引导广大学子宽基础、养习惯、明志趣、拓视野、提素养。学院重视部门协同,全院各部门上下联动,共同发力,打破部门壁垒、制度壁垒。立足岗位实际,将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必修课”,在合作、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作目标的同向同行。建立了教务办、学办等各部门联动机制,试行多部门联席例会,各负其责、共同担责、协同履责,提升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益。学院重视家校联动,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学院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家校“共同体”,在低年级建立“点对点”“全覆盖”的“家校联动”机制,与家长达成培养共识,在预防学生学业问题、心理问题上效果明显。

----培养“育人先育己”的全员育人理念。学院着力抓好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始终坚持“让最优秀的人来培养优秀的人”,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能力,始终坚持“育人必先育己,育己必先立德”,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评价指标,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建立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承和发扬唐敖庆先生等老一辈化学人的优良传统,以“传、帮、带”的形式引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榜样,带动全院教师秉承执着奉献、爱岗敬业精神投身实践。2人分别获得2020年教育部“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突出贡献奖”和“优秀导师奖”,2人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同力”夯基 画好全过程育人“五线谱”

在人才培养中,化学学院坚持因时而变、就势而新、随事而制,聚焦关键点位,将知识背景、文化需求、认知规律纳入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入学教育、本科在读、毕业结业三个关键时期,着力开展全方位教育。

----打造学生入学阶段的“亲情式思政教育”。学院注重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辅工作把握“时”与“场”,全面深入推进“一线工作法”,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在学生最需要的时间,时时处处有老师的身影。辅导员俯下身、沉下心,积极摸情况、听心声,从“源头”汲取思想“活水”。思政培育聚焦“暖”与“爱”,从培养学科意识、强化思想引领等多维度开展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坚持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学生党员的“我在你身边”行动为主要依托,成立志愿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新生由被动受助到主动助人转变。传道授业融入“根”与“源”,结合化学学科历史、办学思想、发展前景,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每一级新生讲授“新生第一课”,鼓励学生自觉传承优秀学科文化,当好新一代化学传人。

----打造在读阶段的“浸润式日常教育”。学院注重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化简单“漫灌型”为多元“浸润式”,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学院重视对学生的关怀,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每学年与学生逐一谈心,关注重点群体,把握就业季、考研季、考试周等关键节点,切实为学生办实事、谋出路。学院重视服务的优化,以科学精准为着力点,以提升服务效能为落脚点,切实吹好“便民风”。重点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打造有素质、有关爱、有特色的育人阵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拼搏向上的精神。

----打造毕业阶段的“帮扶式就业教育”。学院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建设。积极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深挖校友资源与就业生长点,创新“就业工作坊”“云就业”等形式,邀请知名校友、企业精英来校做经验分享与就业指导。打好“精准牌”,坚持一人一策,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争取快就业、高质量就业。

“同心”铸魂 谱写全方位育人“新乐章”

化学学院注重赓续学校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擦亮学生的政治底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

----紧抓“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育人。学院始终将育人效果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将价值塑造作为课程的“灵魂”,将课程思政作为发力点,重点突破、层层发力,以“名篇”支撑课堂内容,以“名课”提升课程质量,以“名师”带动队伍建设,以“名片”引领教学改革,更好地用校史、院史精神铸魂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化课程内涵,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材内容,将唐敖庆、黄大年等典型事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融入到传道授业过程中,在教学源头注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品牌特色,打造“金课”“创新示范课”,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化学原理”“元素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又红又专”的吉大精神育人。学校与化学学院的办学育人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院充分挖掘校史、院史、专业史这一“富矿”,将精神铸魂作为“核心点”,集中发力强化吉大精神育人。通过厚植爱国情怀,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多次邀请吉林省援鄂医疗队成员讲述抗“疫”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力量,体会吉大担当,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与祖国发展中。学院大力弘扬吉大精神,深入发掘老一代化学人独具学院特色的育人资源,打造化学学院品牌,不断丰盈与时俱进、风格鲜明的育人内涵,制作《徐如人》《如何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沈家骢》等微视频作品,作为学生活动的思政素材。

----丰富“生机蓬勃”的第二课堂育人。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阵地,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学院把握第二课堂这个“着力点”,在练内功、促提升、强素质上下功夫。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推动科技应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吉大化学人的初心和愿望,学院建立健全科研育人的制度体系,积极搭建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的高层次科研实践平台,通过“初探科研”成长训练营等活动让科研和育人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学院充分凝聚志愿力量,坚持教育引导学生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从社会中来,还要回馈到社会中去。学院“希望之光”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支教,派出志愿者约1500人次,为困难家庭节省教育开支20余万元;组织青年志愿者赴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开展科技扶贫,指导教师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学院党委被评为“吉林大学扶贫工作先进基层党委”。

“三全育人”改革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试点建设虽已“收官”,但育人工作始终不会“收尾”。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新课题”已出,化学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保持一往无前奋斗姿态,践行“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院训精神,继续深化“三全育人”教育改革。

更多内容请关注三全育人专栏:

https://news.jlu.edu.cn/zthd1/sqy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