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社科专访】韩喜平: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发布日期: 2022-05-10   编辑: 饶明月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为深入阐释《规划》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本网记者采访了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结合实际,您认为我们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韩喜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可以说,中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卡嗓子”的问题。而要破解“卡嗓子”的问题,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其重点在于聚焦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时代特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建设和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首先要总结提炼中国经验。理论是用来总结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亚当·斯密之所以成为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是由于他写的《国富论》指出了通过分工与专业化增加国家财富的路径。凯恩斯理论之所以形成巨大影响是提出了一些应对市场失灵的宏观调控之策。诺斯由于成功解释了西方世界兴起的秘密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世界,更是由于它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大关,居民平均寿命达到77岁,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成就背后的内在逻辑,一定有理论支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第二,应走出模仿,摆脱学徒思维,关注中国现实总结中国经验。近代以来,饱受压迫和欺辱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但是,屡屡失败的教训证明,文化的照搬和体制的移植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来说是不可能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并非简单地拿来和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是运用其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一方面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较弱,政治性与学术性话语不同步,经验、政策即为理论,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不多,没有形成更多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有竞争力的中国自主理论。对于本土经验的独特性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当中国经验事实与西方理论模型发生碰撞时,“学界甚至进行削足适履的解释。”这就出现非常奇怪的现象:对于中国的权威解释经常由西方学者提出,如雷默提出中国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第三,应坚定文化自信,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一直有着独特深邃的文化,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一直延续的深层原因之一。虽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但是延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赓续的文化基因、多元一体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深沉的文化自信、丰厚的核心价值养分、厚重的软实力基础。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再次,应坚持胸怀天下,回应并解答世界发展难题。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也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仅仅考虑国内情况,更要有国际视野,应该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以中国为根据来看待世界,这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些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完全具备转化为普遍的一般性的可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以独立自主、胸怀天下的精神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回应并破解世界问题,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立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韩喜平:《规划》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明确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指向。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立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如果理论不能说服人,不能掌握群众,不能为人民服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就会失去它的力量,变成难以企及或只能束之高阁的谜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更好地引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需要在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总结人民的实践经验,引领人民的实践发展;需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与要求,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标;需要以人民的实践为动力,在创造性解决人民实践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创新为人民服务。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聚焦实际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类的解放事业。需要把道理讲清,将传道与讲理结合起来,总结好中国在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需要把学术做强,将学理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需要把宣传做实,将宣发与传播结合起来,实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入耳入脑入心。胸怀大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做学问,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坚持的学术方向。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注重文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应以鲜活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人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不能脱离群众搞研究,而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德性与思想、学术与生活的高度统一。注重文风建设,就是要避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现“学术化”表达和“假大空”倾向,避免为了学术而学术,致使研究成果不接地气、脱离群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培养求真务实文风,改善虚假俗套文风,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着更高水平不断发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

韩喜平: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同步构建“强起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强起来”,必须以一种根本理论作指导。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规划》强调:“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

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首先,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揭示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揭示出时代变革与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中给出原因解释、方案供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性、学理性、思想性建设,形成高水平的学理成果。

其次,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下,与各种理论展开交流,形成良性互动,面对相同和不同的问题,共同探讨,协同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创新理论,产生了一大批很有思想的理论成果,改变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这种理念和传统理应要坚持下去。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开放的,源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源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它的发展当然是与实践、与其他理论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不断吸收、改造、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以此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强起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用马克思主义主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重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下,哲学社会科学一度遭遇了无法解释理想信念的重大意义,无法解决技术变革、生态文明等新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进行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范式革命,这也必然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与重组。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在解释中国社会进步、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建构起具有新范式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思想前提和方法论指导的新学科,这是“强起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