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事不避难者进: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

发布日期: 2021-05-13   编辑: 苏璇

人民论坛网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直面并解决了一些长期阻碍发展的难题,通过强力反腐倡廉、严防数字造假、规范无序发展、建设良好生态、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各领域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效,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更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的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事非经过不知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谓“管不住”的难题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比起以往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追逐,全面小康倾向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起以往对GDP等指标下经济体量的热衷,全面小康是对教育、医疗、养老等能体现国计民生状况领域发展质量的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益于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排除了许多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现实障碍。

腐败背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初衷。腐败是世界发展中的难题,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腐败问题也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最大挑战与考验,腐败行为背离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影响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制约社会的正常发展。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频发的挪用经费、公款私用、吃拿卡要、奢靡浪费等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中国政治生态。“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方式,逐级管制又缺少制约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公正缺失、权力至上的现象,进而固化利益集团,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使改革滞留在“表达诉求、矛盾突发、攻坚克难”的阶段止步不前。

数字造假掣肘了全面小康建成水平的量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后是发展指标的全面与受众人口的全面,衡量的基础是准确客观的统计数字,然而受历史遗留封建残余思想影响,数字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时至今日,这一问题还没有被彻底根除。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数字造假问题侵蚀到了扶贫领域,“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各式各样数字造假行为所呈现出的注水数字,是对现实的掩盖,误导着国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判断,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

破坏生态环境的乱序发展透支着全面小康社会长足发展的潜能。人类在追求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告罄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先污染后治理”是陷阱,但是为了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我们也出现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证经济建设的问题,导致“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随着不当开采和过度浪费,资源濒临枯竭、物种加速灭绝等严峻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违背了全面小康基本内涵中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同时,自然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地下水位接连下降,江河水系遭到污染,淡水资源预警匮乏,空气质量每况愈下,气候极端多变,引发的各种疾病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生态治理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短板影响着人民对全面小康的满意认同。全民小康作为全面小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民生领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自然成为掣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民生领域的“马太效应”所表现出的社会分配不公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愈加尖锐。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能力的不健全连带引发了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关联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因此,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住房和公共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受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不合理占用公共资源等行为,改善市场调节不公平的现象;另一方面,面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所引发的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所引发的隐性收入、非法收入等问题,需要合理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下大力气全面治理顽疾

针对上述问题,如果没有刮骨疗伤的魄力、动真碰硬的决心、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以及人民至上的情怀是不可能解决的。聚焦各领域问题,下大力气进行规范治理,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十四五”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以全面从严治党肃清腐败毒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肃清腐败流毒影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在政策和规则上,明确要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多个重要的党纪法规严惩贪污腐败行为。在反腐败实践方面,从中央八项规定开始,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四风”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制度化,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党坚持正风肃纪。同时,积极将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于腐败治理,例如,区块链信息平台的应用、各级各类廉政数据系统的开放,智能化、实效化腐败治理手段的运用更高效地落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7万多起,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69万起,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0.46万起,秉持严抓狠打腐败的原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清明有序的政治生态。

以整治数字造假确保真正发展。详实的统计数据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才能够制定准确科学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防范统计造假,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对于脱贫攻坚而言,是形成有效管理体制、制定准确指标体系的前提。对于扶贫领域出现的数字造假问题,党中央多次指示要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要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国家统计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等部门严抓统计工作,多次公开曝光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违法案件。近年来,统计领域以大数据为统计载体,将“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各项统计工作深度融合,日常数据统计尽可能做到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处理,实现了统计工作科技化、透明化、现代化,从速度、质量的角度对多变复杂的数字造假问题进行有效规治,同时也带动了扶贫工作转“危”为“机”。例如,已在宁夏等地推行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扶贫干部只需按时定位打卡,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上传贫困户脱贫信息以及脱贫项目的进展情况,相对规避了数字脱贫的行为。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需要从目标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第一,改变唯GDP的政绩观念,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第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握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化程度,并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第三,树立环境保护法治观念,带动环境治理领域立法、执法建设,根据《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19)》(白皮书)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39957件,判处罪犯114633人,全年受理各类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7588件,全国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202671件,建成并维护全面小康社会仍需要治理生态环境。

以推进共享发展提升民生事业质量。民生领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也是发展不全面问题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打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体制痛点,实现发展机会共享与发展成果共享。“共享发展克服了发展成果流动的自然无序现象以及惯性偏好路径,保证了民生公共品供给的均等化,提高了民生投入的边际产出效益”。从党的十八大就开始要求“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党中央秉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政策规范与法规支持,积极调整二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的结果偏差,提升基本民生需求的保障能力,确保全民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旨归是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渐进性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并行推进。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对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质量要求,在全面治理各领域顽疾的过程中生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优化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反腐倡廉压倒性胜利。人民满意度是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根本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益于人民中心价值导向下对腐败的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级党组织瞄准教育、医疗、社保、环保、扶贫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领域,从思想、组织、作风各个角度全面高度重视反腐工作,无论微小腐败还是大案腐败,都开展无死角式深查,不放过任何危害人民利益的“老虎”和“苍蝇”,使得多年来一直高发不止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反腐工作的显著成效提升了人民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获得感,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正纪反腐的满意度,拉近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在“严”的主基调下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体制,永葆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先进性。同时,以全面依法治国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规范公共权力的使用,以高效的治理能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严防数字造假,保证脱贫攻坚任务实实在在的完成。杜绝全国范围内的数字造假现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严防数字造假下的数字脱贫,保证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实在在的完成,使得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2019年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53元增加到11567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为8.5%,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9个百分点,并且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脱贫成果,使得全面小康可以被“看得见”。2018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指出,“未来三年,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我国当前真正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并切实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美丽中国建设卓有成效。在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之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实现实质性改善。这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成绩,得益于“十三五”期间,我们党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生态理念,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维护的整体治理理念,使得生态环境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理。2020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指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超出“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十四五”开局之际,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继续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绿色发展持续进步。

共享发展夯实民生,人民获得感不断提升。中国民生事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获得感持续提升的过程。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医疗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这些民生领域取得的成果确保全面小康在人民生活中得以被“感知”。就收入分配问题而言,“十三五”期间补民生短板的工作切实帮扶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障人士等群体就业,并且随着收入分配秩序的改善,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得到扩大,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得以缩小,形成了趋近社会公平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相较2015年增长了39.9%,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增长4.7%,稳定了消费能力,为“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形成了广阔且有力的国内市场。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化共享发展理念下推进共建共享的新进程。

(作者:韩喜平,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郝婧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