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9月28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以“新中国70年历程”为主题的第十届青年思想者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党建三个学科联合承办,16位青年教师和师资博士后作了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共7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首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青年思想者论坛意义非常重大。70年来,系统深入地总结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意义深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来自各个学科,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就要“在马言马”,要在马克思主义学科框架下开展科学研究。青年思想者论坛是学院青年教师交流的平台,三年来已经举办到第10期,希望大家借助这个平台充分交流、研讨。本次论坛是青年教师以学术交流的成果形式,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好献礼。
论坛上午的议程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李晔晔副教授主持。首先做主题发言的研究生教研室青年教师支继超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赓续时间最久而且最具发展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于中国共产党70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与实践致力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刘兴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提出,新中国70年现代性建构经历了自我超越到面向世界的过程,目前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中国现代性建构也存在工具理性突出的问题,未来我们应加强价值理性,使之与工具理性平衡,以此推动中国现代性协调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马超分析了“时代新人”概念的发展逻辑,指出时代新人其独特气质在于坚定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自觉担当时代性使命与责任,其遵循马克思主义新人观中国化的教育表达的理论逻辑,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同向同行的实践逻辑,教育基本目标与新人目标耦合共进的目标逻辑,青年成长规律与素质构成默契衔接的主体逻辑而不断演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于天宇指出,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来自于马克思的自然观与需要观,结合生产力的三要素,构建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关怀与当代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韦洪发副教授在总结时认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回顾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向何处去。
论坛下午的议程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教研室主任董树彬教授主持。下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的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的魏晓莎副教授。她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体制的变革集中体现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点并没有给出标准统一的答案,而我国政府提出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统一起来的理论主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的新突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闫立光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重向度历史地、系统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并为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给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研究生教研室的仝联勃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我”主张,是我们在新时代充实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关注的思想现实和理论根基,同时也是我们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应当坚守的哲学类型和文明形态。本科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姜楠指出,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为二元化的土地公有制,即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中国土地公有制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公有制理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地公有制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纯的强调土地归属到强调土地利用的转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齐峰从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取得了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激烈碰撞,论坛给青年教师和师资博士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了青年学者间的思想碰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以理论的形式充分表达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