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安全  >  正文

吉林大学召开应急期间第七次疫情防控工作专题视频会议

发布日期: 2022-04-29   编辑: 陈钊

【文/记者 徐立华 摄/记者 方卫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4月28日上午,吉林大学召开应急期间第七次疫情防控工作专题视频会议,传达吉林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及复学复课工作视频会议精神,部署长春市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学校相应工作举措。学校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姜治莹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校长张希主持会议。

姜治莹指出,在学校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统筹调度下,全校上下同舟共济、同心协力,聚焦人、物、环境同防,全力排除风险隐患,全面守护校园安全,全心保障师生健康,有序开展学生洗浴、理发和户外活动,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做法也获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姜治莹代表学校、代表张希校长,向为疫情防控付出辛勤汗水、作出重要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一线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由衷敬意。

姜治莹强调,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全年的主线。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相继下发通知,作出工作部署,要把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维护师生生命健康、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实际行动。尤其是“五四”临近,恰逢建团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刚刚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看望慰问师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更为我们战胜疫情注入了坚定信心、提供了强大动力。

姜治莹强调,当前长春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已经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但不代表零感染、无风险,不代表校园内可以放松警惕、解除警报,必须要有清醒冷静的认识。疫情防控千头万绪,任何松懈麻痹,任何降低要求,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可能成为疫情发生的燃点、疫情扩大的爆点。全校上下必须咬紧牙关、慎终如始、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一鼓作气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坚决做到楼内与楼外并重。针对楼内学生,要始终坚持“守住嘴、管住腿、看住手、防住物”;针对楼外学生,要严格执行“人员网格化,管理闭环化,轨迹可追溯,全程要防护”。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校园管控,坚决做到人、物、环境同防。要从严抓好“消毒消杀”,加强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杀,不给病毒留任何可乘之机;要从严抓好“外防输入”,强化校门楼门管控和围墙监控,严格执行“零接触”要求,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措施;要从严抓好“内防交叉”,把学生群体和教工群体切割开,全面消除风险隐患。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统筹谋划,坚决做到防控与发展兼顾。要科学周密做好工作准备,以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师生健康为根本,精准把握政策,审慎研究论证,科学制定方案,规范实施步骤。要从严从实做好安全保障,提前排查消防、煤气、水电等各类安全风险。要全员合力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抢抓进度、奋起直追,对照年度工作要点,紧盯各项发展指标,扎实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战略性成果,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标志性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希指出,学校取得今天的防疫成果实属不易,全校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全体师生要自觉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教育部发布的疫情防控行为指引加强自我管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张希强调,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关心关注学生学业、就业、毕业各环节。各学院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学校调整后的学期计划,做好教育教学有关安排,及时向学生通报信息、解读政策,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到人。同时,继续加强对在线教学的指导和督导,并及时总结和分享线上教学经验。灵活安排好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为应届研究生毕业答辩做好各类预案。要进一步做好学生毕业信息摸排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指导,做好兜底保障,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是要坚持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请各位院长、书记担负起人才引育主体责任,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要充分利用国家人才项目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提前谋划做好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推荐工作。三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保障实验室安全。学校师生人数更多,实验室面积更广,校区分布更分散,管理难度更大。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各单位要适时做好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工作,实验室重新开放使用之后,务必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注重样品安全、试剂安全、仪器安全、消防安全等各类安全,确保实验程序和个人防护规范,保障师生生命健康。

张希希望各学院要更加重视学科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扬传统、凝练特色,促进交叉融合,提升一流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科学前沿重要问题的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全体党委常委、全校正处级领导干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