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振兴路上吉大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兼考古学院副院长唐淼:丹歌引舞兴向海

发布日期: 2022-02-09   编辑: 贾云乾 陈钊

【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陈瑞欣 石雨鑫 文字指导记者 刘飒 工会 汤文庭】在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间,有一片“海”,沼泽绵延,湖泊遍布。落日余晖,飘摇的蒲草苇丛中,亭亭玉立的丹顶鹤成群结队,或引吭高歌,或展翅起舞。这里,便是“鹤乡”向海。

鹤有许多美丽的别称,“丹歌”“丹砂”,通体黑白的丹顶鹤,头顶却有一抹鲜红的“王冠”。在如水墨画般静谧的向海中,也有一抹朱砂红——向海“丹砂落民俗文化体验馆”,静静于此处落脚,诉说着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兼考古学院副院长唐淼的团队与向海的故事……

丹砂落的“前世今生”

丹砂落民俗文化体验馆的前身,是环浪屿汽车旅馆的餐厅,经过唐淼团队的精心设计,餐厅“摇身一变”,成为了向海特色民俗文化的载体。

“说起文化体验馆的最初构想,绕不开一个人——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汤文庭。”唐淼缓缓地说。

2020年,吉林大学依托于向海环浪屿培训学校,建立了吉林大学扶贫培训基地,为村民提供种植、养殖等项目的培训。

向海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与生物品种,周围有蒙古族聚落。随着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如何才能挖掘好向海的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内生动力?

环浪屿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孙淑娟、孙淑会两姐妹想要通过自己所经营的汽车旅馆、公益草编教学等项目,帮助村民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同时提高向海的知名度,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人的设想与汤文庭“文化兴村”的想法不谋而合。随即,汤文庭帮助两姐妹撰写了一份《建设一区一馆一队伍打造吉林西部文旅新亮点》的报告,并得到向海乡、通榆县和省文旅厅的认可。其中,“一馆”指的就是建造一个民俗文化体验馆。

2021年5月,由唐淼总策划的“春和景明”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明清精品瓷器展开展。展馆内部古朴的色调和简约的美学设计“惊艳”了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刚,他向汤文庭提议,文化“兴”向海,非唐淼团队莫属!

时间紧、任务重,唐淼邀请考古学院胡卫军教授和崔钰伟、李英敏、金铭等几位研究生一起组成策划团队。

唐淼和学生们多次来到向海进行实地调研。当地虽然有近30个旅游景点,但因为交通不便,旅游业整体呈现出待开发状态,旅游业萧条……

但是,向海静谧和谐的环境给了唐淼新的灵感。向海独特的吸引力就在于“淳朴”。如何通过融合自然和人文,展示当地人跟向海的湿地文化、鹤文化之间的链接,让大家了解向海真正的美好和内核?

“设计层面上就要避免传统意义上的同质化的内容,即过于民俗和过于东北风情的方面,比如土炕、粘豆包、大锅,或原始的生活方式。”

团队最终选择了蒲草与鹤作为主题,构建现代艺术性的民俗体验馆,展示这两种充斥于村民生活中,却因习以为常而被忽略的美好。

用“力”挖掘向海之魂

民俗文化体验馆的格局、展览品、墙绘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因素生硬的叠加,而是被向海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自然、民俗、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

而能顺利挖掘出这些文化之“魂”,并将其进行集中展示与保护,依靠的正是唐淼团队的合力。

给民俗文化体验馆匹配一个雅致的馆名,是唐淼与团队首先要定下的基调,之后所有的设计都需要围绕这个基调展开。“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唐淼想到了白居易的《池鹤》二句,鹤的绰约风姿跃然于眼前。且“落”字有双重涵义,既代表处所、角落,亦有聚财之意。

“做完一个文件、设计,都需要发到工作群里,然后所有人就开始挑毛病”。因展馆的三面都是窗户,光线过于强烈,影响整体氛围的营造感。其中一扇窗户正对着农户的院子,长久无人居住的院子破旧不堪,影响观感。经过团队成员一番“唇枪舌战”,最终选用纱幔遮住面向农户的那面窗户。

层叠的纱幔高低起伏,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水墨画,胡卫军设计的小鹤logo飞跃其上,别具一种轻盈空灵之美。夕阳落山时,金色光辉透过窗帘照进屋子里,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为表达向海之鹤的灵动,胡卫军带领三位艺术学院的学生亲手绘制了鹤主题的墙绘。借助墙绘、窗帘和桌椅,馆内实现了从亮到暗的色彩过渡。

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唐淼的口头禅正是“这个不精致”。展板的位置、背面朝向,文字内容与形式,字体、大小和间距的选择,段落的设置安排,她都严格把关。

与窗帘交相错映的是用丝带悬空的展板。在最初的设计中,展板正面是蒲草编织工艺的介绍,背面空白。唐淼指出,“背面太空了。”小组成员选择了水墨画作为背景,但过于素雅,无法突出重点。

“用宋徽宗的《瑞鹤图》啊!”唐淼建议。但是《瑞鹤图》图片尺寸和展板大小不协调。唐淼又提出对其进行切割,如此,每个展板背面都是《瑞鹤图》的一部分,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场景又可以前后相连,显示出浑然自成之美。

民俗文化体验馆的外墙上,有几个已经被麻雀“占领”的燕子窝,分外显眼。团队成员秉承着“方案第一、友谊第二”的原则进行新一轮“论辩”,最终认为“能更加突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文化体验馆的理念。”于是,叽叽喳喳的麻雀变成了文化体验馆的“门卫”。

“这边可不可以这样做”“这样不行”“这样可以”,团队成员消弭了师生的界限,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新时代的“新农村人”

文化振兴,关键在于培养村民对于当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当地培养出来的人才愿意为当地服务,才能够产生持续的造血功能。

在唐淼看来,乡村振兴不仅仅包括简单的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帮助村民能够挖掘自己的文化底蕴并树立认同感,以一种现代、文明的方式,从身到心进入到“新农村人”的状态中。

环浪屿培训学校的两姐妹已经进行过研学尝试,教授本地村民草编工艺、堆绒画、制作粘豆包,并培训当地的村民成为“导游”和讲解员,作为“培养一支全民参与的文旅宣讲队伍”的起点。

文化体验馆通过集中对向海的蒲草文化与鹤文化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弘扬。

从蒲草编制、观鹤起舞等日常生活入手,挖掘乡村生活的价值和创新点,创造小而美的体验,以此激发村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

陈列展览、研学工坊、休闲旅游、艺术写生为一体的交互式体验空间,让游客在亲手做粘豆包、编制蒲草的时候,也在默默地感知着向海的民俗文化,并将向海的民俗故事和产品带到全国各地。

活用蒲草、鹤元素可以开展后续的文创产品,打造独属于向海的品牌IP,吸引更多人“打卡”观光,从而为向海提供更多流量财富。

文化体验馆自身提供了就业岗位,其“网红效应”吸引的人群又为村民增加了创业机会,从而激发村民的创新潜力,使得他们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村人”。

虽然项目主体已经完工,开始进行布展。但是团队仍然在完善:在文字展板上加上二维码语音导览系统、不断修正向海宣传片的脚本、加强体验馆与其他景区之间的互动等。

未来,向海可以以体验馆为起点,与自然景点、其它单体的乡创项目之间有机地结合,将整个向海乡打造成一个文化核心示范展示区。

唐淼团队与丹砂落民俗文化体验馆、与向海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