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邱欣 方春雷 记者 晓蔚】“JLU食品科学与工程”2021年迎新推送满屏“期待寄语”,“思政辅导员”李超在喜悦之余却感受到了压力。“辅导员,辅正与引导,最朴素的良心活儿!”他心中了然。
从2001年至今,李超投身学生思政工作20年,从植物科学学院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参与培养了1200余名学生。在李超“辅”与“导”的育人工作中,蕴藏着他早年专业领域“军事学”的智慧,不拘一格的“打法”,被他用心融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中,意外适配,游刃有余。
“太板正,就跟孩子们远了!”
初见李超,他穿着一件极普通的黑蓝色夹克,拉链拉到顶头。“来过我们和平校区没,要不要参观参观?”他爽朗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工作地。没有想象中的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反而透着无限的亲和。一场亲身的实地走访,代替了中规中矩的办公室交流。
李超本科主修军事指挥专业,他借鉴部队优秀的管理经验,创新地提出学生思政的“五同”工作法则——同吃、同住、同娱乐、同学习、同进步。李超摒弃板正严肃的“距离感”,想尽办法亲近学生。“太板正,就跟孩子们远了!”他总是这样说。
李超经常在学校食堂吃饭,“早餐计划”“拒绝外卖,走进食堂”已经在学生中形成规矩。“食堂环境轻松,不像办公室那么板正,孩子们更愿意交流。”在这里,李超和许多孩子畅谈过“心事”,有学业成绩、有失恋情绪、有家庭琐事……他说话时肢体语言丰富,边说边比划,语气更生动了。
李超还有个习惯,他总会悄悄观察学生的饭量,吃得花样多不多?搭配的有没有营养?心情好不好?他坚持在公寓值班值宿,关注学生思想和生活的细微变化,还安排寝室长做“心情观察员”,留意学生的作息和情绪。
李超有“巡查”学生课堂的习惯,观察学生上课出勤、听课状态。连着几天,他发现一名学生午饭前的一堂课总是缺勤。一打听,原来是家庭经济拮据,赶着中午兼职送外卖。李超心里一酸,更担心这位学生奔波生计影响学业,便自掏腰包给他生活补贴,还帮助他申请了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
李超的工作照很多,但少有单人独照,绝大部分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合照。“我工作一般都在运动场、教室、食堂、宿舍,在办公室的时间反而很少。”李超指了指周围的楼宇说,“学生工作嘛,就是孩子们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每届毕业班,我都会送送,舍不得啊!”聚会上,一名初创业的男生雄心壮志,嘀咕着发达了该怎么回馈母校,“十年后,咱吉大捐赠账户等你名字!”李超打趣道。“等我!”他大声回应着。
亲其师,而信其道。从报到入学至毕业实习,从大学军训、入党谈话到毕业季,李超都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辅正与引导。
“做思政,得潜移默化才行!”
每一块与学生相关的场地,李超都熟稔于心,“摸黑走也没问题。”经过食堂,绕过大讲堂,转向学生公寓楼,穿过篮球场,从育才大道折返,停驻于“骁腾”雕像前,这是他最常规的路线。
循着他常走的路,我们在学生公寓一楼发现了一间宽敞的活动室,名叫“三为书屋”,不同于传统的书屋,这是以“为人、为家、为国”之名,打造的“思政空间”。
“做思政,得潜移默化才行!”李超心得颇丰,“孩子们只要用心参与,就会成长!”办公桌椅、储物柜都是李超到处搜罗来的旧物。“这是孩子们亲手布置的。”他目光环视所及,标语、锦旗、贴纸、“书屋”使用记录表整洁用心,党建活动、日常班会都能在这里进行。
党团建设在寝室,思政工作“驻”身边,无需大声疾呼,人心便能浸润。2020年初,疫情席卷,李超的学生任松得知德江县志愿者紧缺,旋即启程,只身徒步20公里参加战“疫”。李超告诉学生一定要保证好自身安全健康,方可尽心尽力贡献能量。同时,李超也在第一时间投身抗疫一线做志愿服务,为学生树榜样。
每一拨经过“农垦实习基地”无声锤炼的学生,体质、觉悟都非同一般。春播时节,正赶上官兵下地播种,来了一卡车赶着卸车的化肥,同学们一合计,“卸车!”一个半小时后,化肥整齐地码在院子里,一个个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汗珠。
短暂的实践结束,他们没从住处乘大巴直接离开,反而转道折回基地向官兵们告别。20多人列队、整队、敬礼,步履铿锵,意气风发。总有学生问李超,“老师,咱啥时候能再上基地磨炼磨炼?”这一刻,他觉得,所有努力都值了。
李超的每一堂“思政课”,育人于无形,默化于点滴。学生思想的成长,比预想中更迅速、更深刻。
“咱农科,也能大有作为!”
李超一直琢磨如何让学生爱上农科,“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兴趣,我就深挖、培养;只要有实战‘下地’的机会,我就全力张罗联络。”李超育人的锦囊妙计从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他会把扎实的理论转化成柔和的“打法”——兴趣驱动。
植物标本大赛——学生用树叶、花瓣、昆虫为材,构思、选材、制作、修正,直至标本作品诞生,将生命以不朽的形式留存,他们又解锁了一个农科相关的“成就点”。“爱上农科的密码或许就在这一次次的小成功里。”李超思忖着。
2015年,张家燕自立自强、成绩优异,深耕科研、成果杰出,获得学校“十佳大学生”称号和“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奖提名”,不负李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殷殷期望。同在植物科学学院,董祎筱、白慧娇均被保送清华,连续2年获得全校“十佳大学生”,她们更是在通榆科技扶贫的田间地头种下了“爱农之心”。
“北大荒”的实践基地正值秋收,黄澄澄的苞米地,这头望不到那头,干透的叶子脆响。几台现代化的收割机轰响着作业,一垄又一垄,连收割带出粒儿,一气呵成。
“咱农业,早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地头边,李超看着学生差点惊掉的下巴,意有所指,“震撼吧,将来你们能做得更好,咱农科,也能大有作为!”他从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到了些许试图扎根农科的愿望。
2021年,王孝先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扶贫赋能,建功大地,扎根新疆12年的他,比李超想象中更热爱农科。人民大会堂里,王孝先双手抻着一幅题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很像李超培育学生爱农科、展作为的“理念内核”。
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值”累积、攀升,愿意担起“兴农”之责,大展作为——在农科的天地里,这是李超培育人才的“胜利”。
“我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掉队!”
穿过操场,李超讲起文体活动,“上次迎新篮球赛,3分球进了好几个。”部队养成的运动习惯,他一直坚持。这让他身姿挺拔,更成为不输少年的“最佳投手”。操场上、体育馆,他穿着运动服常以“万米跑”进行热身。
入学伊始,参加学校阳光系列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李超懂得身心健康对学生成长有多重要,“我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掉队!”
常年运动的李超最清楚,无处安放的荷尔蒙、青春期的小失落、“心灵垃圾”的排解,运动提出了“最佳解决方案”——没啥不开心是一个“五公里”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个!“简单粗暴”的逻辑下,是他对学生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规律的遵循。
负面情绪能随身体代谢被消解,身心都可轻松上阵。而意志、品质、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的磨砺养成,则是无形的收益。所以,凡是学生文体活动,李超绝不缺席。
敬其师,而效其行。田径场上李超总是打头阵,学院的“绿色旋风”更是长盛不衰。“时代列车”、长跑、短跑等多个团体项目,他几乎是全校运动会的纪录保持者。
20人左右的足球队,成了孩子们为之争光、奋斗的“家”,更是李超管生活、促学业、做思政三位一体的“最佳工作空间”。
近8年来,李超参与培养了100余名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200余名中西部预科学生。“你什么时候来,我带你去看喀纳斯湖,请你喝酒!”新疆奎屯的哈萨克族男孩毕业后回到家乡,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民族干部,为建设家乡奉献青春,他总惦记邀请李超去他家做客。
采访结束于李超驻足“骁腾”雕像时。经由艺术变形抽象而来的主体“骏马”,落座于刻有“自强不息,博学笃志”部训的基台上。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的这句诗,是李超的心头爱,是他本心的写照,更映照着他的育人之心——豪情壮志难掩,笃志躬行有为,为国之心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