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先进教师典型巡礼 | 中国静高压物理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广田:格物穷理 筑梦育人

发布日期: 2021-09-16   编辑: 张雨

1966年春,全国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先生全程参加了会议。会上,一名28岁的年轻人,以《铜在400万大气压下电子结构和状态方程》为专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他就是吉林大学青年教师——邹广田。

牢记前辈巨匠叮嘱 毕生坚定报国信念

会议休息的时候,邹广田带着完成的毕业论文来到钱学森身边,希望得到先生的帮助。“钱先生您好,我是还没入伍的‘新兵’,请您多指教”,邹广田带着明显的紧张和忐忑。

钱学森一边认真翻看邹广田的论文,一边高兴地笑着说,“还没入伍就写这么厚一本,这入伍还了得!”。他满怀期望地叮嘱身边的小伙子:国际上对高压领域的研究还知之甚少,但是非常重要,坚持下去必有所获,必有所成!

邹广田牢牢地把钱先生的话记在了心里。先生的称赞和鼓励,坚定了他追随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脚步和从事高压物理研究的信念,鞭策着他一生向着科学高峰不断攀登,为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躬身不辍。

赴美访学 心系母校 废寝忘食报家国

1972年,邹广田结束了两年的插队落户,从农村回到吉林大学,在导师芶清泉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高温高压下合成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和教学。文革结束后,随着中国科学春天的到来,他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1980年,邹广田应邀赴美国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逐步接触到高压科学的前沿,并开始走向国际高压研究领域的舞台。

在国外访学期间,邹广田珍惜宝贵的机会,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可纵使身处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之下,他仍心系祖国,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1982年8月,邹广田谢绝了毛河光和彼得·贝尔两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的挽留,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吉林大学工作。

呕心沥血 诲人不倦 俯首甘为孺子牛

祖国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让邹广田“科技报国”的理想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回国后,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和开拓研究方向上。1990年,在他的主持下,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建立,并很快成为国际上最早实现百万大气压的实验室之一。

当时,实验条件十分艰苦,所有工作几乎都是从零开始,邹广田为之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邹老师归国的时候,克服重重困难带回来一台可以完成高压X光实验的压机。他为了检测工作情况,半个身子都钻到机器的防护罩里,用自己的手指去感受发出的高压射线,真的是将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曾经参与当时实验室始创工作的崔啟良教授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依然感动得红了眼眶。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使邹广田从事的高压物理研究不断取得喜人成果,团队科研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在研究生培养上更是成绩显著,这和他在教书育人上的孜孜不倦、事必亲躬是分不开的。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几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已经达到毕业条件了,可把毕业论文初稿交给老师审看的时候,老师还是觉得距离优秀论文的差距很大。他放下正在进行的工作,把那么厚的一大本子论文放在桌上,领着我一句一句的改......”,作为邹广田的博士生,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对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总是记忆犹新。

“邹老师将全部的身心都扑在国家迫切需求的高压物理领域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上。身边的年轻教师每天都能感受到他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态度,这就是最好的影响和教育”。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孟文卓表示。

矢志不渝 把“冷板凳”当作“登山梯”

那个时候,高压研究在国内外仍属于科学研究的“冷门”,很多工作都需要从零做起。每当遇到难关的时候,邹广田都会想起钱学森先生对他说的话。那语重心长的话语让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矢志不渝,甘坐冷板凳。

“邹老师曾经对我们说,作为科研人员,就是要稳稳地坐住冷板凳,不要着急。现在高压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我们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冷的地方慢慢坐热”,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冰冰充满钦佩地说。

邹广田是国内超硬多功能薄膜材料和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片CVD金刚石薄膜和大尺寸CVD金刚石单晶,和世界上第一片按设计图案选择性生长的金刚石薄膜,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CVD金刚石膜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热沉。这些工作为我国CVD金刚石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他始终坚持追求科学真理,以拓荒者的勇气走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他是国内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的早期高压研究者之一,在该领域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探索地核和地幔中的物质研究开创了诸多新机遇。他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确定了300余个高压新相、多种新的压致相变类型和新奇的压力效应。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砥砺初心。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邹广田已成为我国高压物理的领军人物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压物理学家。他的500余篇论文被广泛引用,10余篇文章被写入科学专著。所有的心血和付出都不会白费,邹广田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高压等极端条件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领军“高压物理” 八年潜心砥砺 大国重器终铸成

2013年3月,在邹广田的主持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项目正式立项,项目总经费8700万元。历经八年的不懈攻关和设计建造,2021年4月,项目正式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审验收。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高吨位的单缸液压机,该项目成功研制的大腔体液压机将高压腔体体积的现有水平提高了2个数量级,可以开展以前所不能进行的高温高压研究工作,极大地推进了高压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不仅实现了我国大腔体超高压装置从无到有“零”的突破,而且在物理、化学、材料、地学和能源等基础学科的高压科学研究中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在提升我国静高压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解决国家行业重大需要等方面积极贡献吉大力量。

多年来,邹广田和他的团队还发展了静水高压实验技术,曾创造国际上静水压的产生与标定记录;建立了金刚石对顶压砧为压力平台的高压结构分析,及高压光谱系统、高压电学和磁学测量系统。他正在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将成为国际一流的高压研究平台。

和获得的荣誉相比,让邹广田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始终是国家、是学校在某一领域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

2001年,当邹广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喜讯传来,面对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给予的最高头衔,邹广田却十分平静。他说,这项荣誉属于超硬材料实验室,属于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属于吉林大学。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耄耋之年的邹广田辛勤工作在党的教育、科研事业第一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拼搏、前进。

这是一名科学家的不懈追求,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和担当。

(文/曲家伟 摄/记者 方卫东、资料图片 视频来源/吉大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