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天降大任 尽“戟”所能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副院长刘天戟教授

发布日期: 2020-10-28   编辑: 饶明月

编者按:湖北抗击疫情前线的日子里,吉林大学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在同疫魔的殊死较量中,以大无畏的气概,践行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果。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大会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中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委员会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白求恩第二医院副院长秦彦国、白求恩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捷、白求恩第三医院副院长刘天戟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吕国悦、刘天戟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本栏目将连续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凝聚正能量,奋进新时代。

【文/张宏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代表着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的舍生忘死与辛苦付出。”回忆起那段抗疫时光,刘天戟难掩激动之情。

带队出征武汉,打赢防控阻击战,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总书记讲话,荣获国家荣誉,刘天戟矢志为人民构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的坚盾。他说:“自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中,要放下荣誉,以更昂扬的斗志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切实履行白求恩传人的担当。”

扛起白衣战士的使命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刘天戟同很多人一样回到家中开启了春节假期模式。

然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疫情形势,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被确定为长春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点医院,全院疫情防控的“发条”迅速拧紧。

“急救医学本就是我的专业,这是我的分内工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义不容辞。”回忆起今年1月的那一幕,刘天戟记忆犹新。

“回到医院,加入战斗的集体。”刘天戟在集结号吹响时迅速做出决定。他以身作则下沉一线,一面周密部署、沉着应战,带领专家连夜施工改造南湖院区;一面调配呼吸机和彩超设备,储备防疫物资和救治药品。不到12小时,15间重症呼吸病房便竣工投入使用。

5天后,刘天戟组织急救团队赴松原市开展急救工作并将吉林省第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至南湖院区重症隔离病房进行救治。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南湖院区成为吉林省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筑牢全省救治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2月6日,正战斗在吉林省疫情一线的刘天戟接到医院电话,“组织上决定选派一名院领导驰援武汉,你和家人商量一下,能不能去?”他当即回答说:“不用商量!我请求组织批准!随时准备驰援武汉!”

出征仪式上,刘天戟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领130名白衣战士立下“军令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赴“汤”蹈“火”,一往无前……

2月7日晚登机后,在万米高空,刘天戟按照“内外结合、新老结合、党群结合”的原则,把来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等32个科室的骨干医护人员横向分组、纵向排班,实现队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专业互补、经验互补,保证每个医疗组以及班次人员医疗特点的全面性,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持久战斗力,降低了物资消耗,发挥了协同作战的最大效能。

飞机落地,整个机场空无一人,南航机组把飞机上所有的饮料和食品都送给了医疗队,祝福他们早日凯旋。

“谢谢你们来救武汉。”接机的大巴车司机师傅操着浓重的武汉口音向医疗队致谢,满眼尽是真诚和伤感。

昔日灯火辉煌的城市寂静得让人恐惧,看到这一切,刘天戟的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场战“疫”的严重性,更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

越是艰险越向前

这是一次拯救希望的集结,这是一次用生命换生命的疾进,这是一次与死神竞速的抢救。

刚刚抵达武汉的医疗队,一方面有众多需要熟悉、协调的事情,另一方面有大量年轻队员对病毒的恐惧需要疏解。这时,刘天戟收到国家卫健委的紧急通知: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东区7楼整个疗区。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当晚18时,刘天戟带领两个医疗小组率先进入病区。在小心穿戴防护物品的近40分钟里,看着年轻的医护们被一层层防护服包裹得愈发严实而分辨不清时,刘天戟真切地感受到无形的病毒和真正的危险就在眼前。他深知:这是医护人员最基础的安全保证,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18时40分进入疗区,刘天戟带领医护团队各司其职,开始高强度的工作。6个小时收治了50余名重症患者,其中8名为危重患者。刘天戟和他的队员们秉承“仁心良术”的医院精神,不怕牺牲、不怕疲劳,顽强挺立在抗击疫情的“风暴眼”之中,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方针,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此时距离这批医疗队入驻还未满24小时。“不到2小时,医疗队组建完成;不到12小时,所有队员启程出征;不到30小时,医疗队抵达武汉正式收治病人。”刘天戟坦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吉大人做到了。”

首批收治的病人平均年龄74岁,大部分伴有合并症。很多病人缺氧,无法自理,所有工作包括患者饮食起居都由医生和护士完成。刘天戟说,在以往的工作中,病重患者所占比例从没有这么高。

提起“整建制”驰援武汉,刘天戟说,“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多学科专家可以对病人进行多学科整合治疗,此外,同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彼此熟悉,团队磨合时间成本明显降低,更利于迅速开展救治工作。”

专家会诊、分级检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监测供氧量、记录液体量、基础护理等,一切虽然那么熟悉,但连续大负荷工作,对人的体力挑战极大。原定每小组工作4个小时,但由于重症患者的不断进入,前两组医生已经工作到了次日凌晨1点,交接班后,刘天戟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了继续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回宿舍的车上,一车的人都不说话,大家真的是太累了!”刘天戟说。

呵护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救治,场场都是硬仗。”一次,一位79岁的患者呼吸病情持续加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刚刚脱下防护服的刘天戟得知情况后,又重新穿上防护服扎进重症病房与同事们一起展开抢救。

刘天戟深知,此时必须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然而,在插管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从气管中喷出分泌物,且操作中需要和患者近距离接触,被感染的风险很大。

患者生命高于一切。刘天戟和同事们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在短短3分钟时间内,为这名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

在重症病区,考验一场接着一场,刘天戟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带领小组成员不断向前冲锋。

一位82岁的高龄患者肺部感染严重,营养状态差,合并脑血栓后遗症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危重。最让刘天戟担心的是他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不吃不喝已经三天了,本人拒绝任何治疗,家属意见也是放弃治疗。刘天戟带头组建专门医护小组,耐心对这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刘天戟对他说:“我们是白求恩精神的传人,我会竭尽全力让你战胜病魔。”

为了这份承诺,在患者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刘天戟想尽一切办法,逐步让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刘天戟主动承担起临时家属的职责,连续查房并进行心理疏导,学说武汉方言安慰老人,逐渐取得了老人的信任。几天的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后,老人的状态渐趋稳定,肺部阴影逐渐吸收,脸上也有了光泽,在患者82岁生日当天治愈出院。

出院时,这位患者向在场送行的医护人员长时间鞠躬,连声道谢,让队员们流下了眼泪,也让刘天戟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刘天戟说,重症病人都是病床边“盯”回来的,因为新冠病毒不同于以往任何传染病,它对人体的侵袭会造成多器官损伤,病人的病情变化非常快,与病魔争夺生命有时只有关键的几分钟。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刘天戟在救治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对策,建立“1+X”诊疗规范,率先在中法院区进行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验,判断患者免疫状态,指导临床治疗。首个普及推广出院患者病毒抗体检测,减少患者出院复阳风险。利用间充质干细胞的抗炎、免疫调节功能和组织修复作用,对重症新冠肺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

为了更多患者家庭的团圆

刘天戟和他的队员们用生命守护着生命。他们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进入病区经常工作10多个小时,室外寒风呼啸,他们却汗流浃背。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以患者为中心,贡献我们全部的力量!

一次,刘天戟告知患者的女儿,她的母亲已经顺利拔管时,在一阵欢呼后,手机视频画面定格在女儿的掩面而泣……“家团圆、人团圆,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也是我们献给病患最好的礼物。”刘天戟表示。

尽管患者得到良好治疗,但老年人经历疫情的打击后,在情绪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刘天戟说,“离病人近一点,可以让他们更有信心。”他让每位主管医师,都要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对患者病情进行讲解,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对患者情绪进行安抚。他要求护理人员在对待有情绪变化的老人时要充当“临时”家属,学说武汉话、陪伴聊天、喂水果吃,为卧床老人翻身拍背、喂饭倒便。他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创新编排了“三位一体”呼吸训练操,早期介入重症患者康复训练。他把救治关口前移到早期筛查病人,防止普通型转为重型、重型转为危重型,为降低重症患者病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住进隔离病房。刚来时,他的情况很不乐观,血氧饱和度只有69%,需要一直吸氧治疗。刘天戟注意到,这位患者情绪低落,整天唉声叹气,甚至常常默默流泪。他和同事们只要一有空,就经常鼓励安慰这位患者。第3天,这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精神也好多了。“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这句医学名言,刘天戟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抛弃、不放弃!”让轻症患者顺利出院,重症患者逐步转变为轻症,让更多患者对恢复健康充满信心,刘天戟率领医疗团队闯过一次次难关。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很想念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你放心”。刘天戟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这些暖心的留言。在和家人分别的日子里,前方和后方像并肩战斗的橡树和木棉:彼此分担寒潮和风雷;也期待着,再相聚,能共享流岚与虹霓……

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刘天戟和医疗队收到了学校领导和医院同事们发来的关心和问候。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回到母校工作第一天,便与武汉医疗队视频连线,亲切慰问一线队员。出征时,校长张希到机场为医疗队壮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刘天戟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力量!

“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险,我就去哪里!” 面对医护力量配属不足、防护用品供应不足等困难,在任务分工时,刘天戟不等不靠,把困难留给自己,总是选择任务最重的地方。

新冠肺炎患者可以出院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阴性。取咽拭子时,患者因呛咳而易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很容易使医护人员受感染。刘天戟戴着三级防护的头罩,眼镜已经被厚厚的雾气所遮挡,额头都是汗水的他总是耐心地安抚患者,按程序依次为达到好转指标的多名患者完成检测。

驰援武汉期间,刘天戟作为医疗领队和临时党支部书记要医疗救治、安全防护、对外协调、队伍建设一肩挑,队员们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思想状况他都放在心上。

“我就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有什么需要,尽管提,一定尽最大努力满足。”刘天戟不仅对患者关怀备至,对于队员们也无微不至。宾馆里湿冷,刘天戟独自走出3公里才找到一家开业的超市,买下所有的电热毯发给大家。正值春节,队员们思乡情切,刘天戟经常和大家交流,还想办法创造条件,带领部分护士长为大家包饺子。队员们第一时间吃上了这碗“过年饺子”,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情意和关怀。

白衣执甲赴荆楚,不灭病毒终不还。3月27日,随着最后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成为中法院区第一个治愈清空的病区。在武汉连续奋战的52个日夜里,刘天戟和他的团队用不顾生死、不舍昼夜的实际行动构筑起健康“长城”,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他们共接收重症危重症患者59例,期间转出3例,治愈54例,重症患者治愈率达9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52个日夜,武汉曾与一个又一个像刘天戟一样的英雄相遇。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故事,时常令我们满眼泪水,却更感受到坚不可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