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风采展示  >  正文

孙正聿:求理人生

发布日期: 2018-11-27   编辑: 

【吉林日报】记者 李开宇

在当代中国,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你真的了解马克思,懂得他的思想吗?你真的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思考过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关系吗?……这些疑问,看似玄妙、难解,有一个人却能给你最透彻、最深刻的回答,他就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基础理论著名学者、哲学家——孙正聿。

今年72岁的孙正聿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向往,在他的青年时期就深深埋下了种子。1966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知青。在那段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找来所有能看的书,有两个人的著作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马克思和鲁迅。马克思让他感受到了理论的魅力,鲁迅则让他体会到思想的穿透力。返城后,他做过装卸工、叉车司机、电影放映员……无论做什么,他都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1977年,他如愿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执教,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想那段岁月,孙正聿说,那个时候我们读书不仅仅是想改变个人的命运,更想改变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

“教师是我的职业,教学是我的生活方式”

一支粉笔、一杯茶,从宏观线索的勾勒到微观细节的阐述,从疑难问题的提示到逻辑分析的独白……成竹在胸、挥洒自如,这就是孙正聿的哲学课。一间听众爆满的教室,一堂充满笑声和掌声的公开课,一位“有理讲理”的老教授,成为很多学生心中最靓丽的校园“风景”。“听孙老师讲课,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学生“粉丝”开心地称自己为“芋头”。

“我教故我在”是孙正聿的教学座右铭。“教师是我的职业,教学是我的生活方式。当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和谐地交织于课堂,学生求知的渴望才会被激发。”在学术研究中,他始终强调四个“真”字: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真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以“有理讲理”的教学理念培养人才,教导学生要认同学术、丰富学养、不断提炼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要有深厚的文献、思想、生活的积累。他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教学成果,在推进我国哲学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吉林大学为了表彰孙正聿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授予他吉林大学终身成就奖。

“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

多年来,孙正聿以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引领了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哲学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孙正聿创立并讲授了“哲学通论”课,于1998年出版了《哲学通论》一书。这本书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将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有机协调地结合起来,深化了对哲学理论的理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哲学本身的学术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改革进程,对于老中青三代学者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此外,孙正聿还撰写出版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著作,著作多次入选“中国文库”“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项。

在孙正聿看来,哲学其实很简单,它只有一个职能,就是讲道理,而马克思主义是最有理、最能说服人的理论。怎么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听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孙正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哲学要让人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必须要做到有理、讲理。“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哲学的人首先要把道理想透彻,然后把道理讲出来,大家才会信服。”孙正聿说,哲学最重要的是不能远离现实,要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

“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我身上有双重的责任。一是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元素。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尽管年事已高,孙正聿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重任。

近年来,孙正聿撰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与此同时,还撰写出版了《人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与我们》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读物,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欢迎。“我力求把哲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相对通俗化的方式表述出来,让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去影响更多的人。”孙正聿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着双重的使命,一方面它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解放思想,另一方面它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不是一个遥远的哲人,他与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向离学术比较遥远的人普及马克思主义,是孙正聿最想做的事情。

“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

每天早晨8点,孙正聿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任教近40年来,他从来没有节假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好多书没有看,好多事情没有做。”不论是搞学术研究还是撰写著作,72岁的孙正聿都踌躇满志。

孙正聿带出了几十位学有所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这支队伍在国内哲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学术梯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博士毕业留校继续追随老师的高超说:“孙老师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却依然忘我工作,让我们年轻教师非常敬佩。老师在学术上非常包容,每当我们提出不同见解,他都会给我们以鼓励,并乐于同我们交流。”

“人总是要有点情怀的,作为一个学者,更要有家国情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落实到个人,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学术使命和学者担当。”孙正聿满怀深情地说。正如他在《崇高的位置》一书中写道:“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崇高的事业,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这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