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张宏伟】12月10日晚,吉林大学无机超分子楼圆形报告厅热潮涌动,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希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化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为主题,为化学学院学生上了一堂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思政课。
“今天主要是想与大家分享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些体会,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化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张希谦逊平和的开场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
“为开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和我受邀到教育部,征求我们对科技教育方面的意见,从我们看到的征求意见稿到正式发表的文件,两者有非常大的差别,这反映出我们党很注重专家的意见、群众的智慧,反映了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张希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讲起,列举了“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一目标进行解读。
张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具体方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张希以广阔的视野为师生讲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他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理念的演化,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告诉同学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他介绍了2013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情况分析,告诉同学们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同向而行。这是一个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而要保证正确的发展路径,需要强化全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同时要有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
“面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发展需求,化学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张希以一名化学科学家的视角,从温室效应、能源结构、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畅谈了学习体会。他告诉同学们,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充分反映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不可忽视温室效应的积极意义,同时要警惕温室效应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多种能源结构并举,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他鼓励同学们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的科学研究,如可再生塑料、可再生橡胶、可再生纤维及可再生高性能材料等等,这里与无限的创造空间,这是化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氮气和氧气是温室气体吗?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水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有多大?如何平衡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如何实现高分子材料的可循环再生?”课上,张希不时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现场回答,并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尊重自然是一种崇高之情、顺应自然是一种敬畏之心、保护自然是一种反哺之行。”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释、生动典型的案例,张希的解读让同学们对“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既有全方面理解,又有重点把握。张希强调,化学的灵魂在于创造,创造新的分子,创造新的结构,化学的魅力在于变化,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既学习知识,又提升能力,为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承担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责任。
台上,授课深入浅出、生动精彩;台下,凝心聚神,认真记录。
共识在聆听中凝聚,思想在学习中升华。化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昌键说,“能在大一懵懂无知之时,聆听张希校长的思政教育课,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90分钟的课程过得很快,可我在这90分钟内学到的是大国担当,更是化学人的使命责任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这堂思政课令我收获满满!今后我要更加自觉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好大学之路、人生之路,用一名化学人的青春书写无愧时代的华章!”化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明洋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听课后感触良多。她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将带着使命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讲授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时把《建议》中的最新精神融入思政课,并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让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全面推进全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校长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学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