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伟 摄/徐立华】5月17日上午,吉林大学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总结和梳理吉林大学“又红又专”的传统基础优势与特色,明确前行任务和方向,全力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希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孙正聿、王胜今,“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吴振武、“匡亚明学者”领军教授张全超、“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王庆丰,青年教师代表、东北亚学院副教授赵杨等吉林大学三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者围绕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植根中国做学问,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五年前的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和实现路径。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话与回信无不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期待,这让全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工作者深受教育、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五年来,吉林大学遵循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吉大传统、用足内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围绕破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自信需求与现有教育评价导致的发展定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倡导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学风,自觉形成“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的吉大认同,努力将地缘特征转化为研究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基础性、原创性成果,智库建设,学科交叉与融合,服务社会、人才培育、期刊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内学术界、理论界产生重要反响,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姜治莹在讲话中表示,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校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回信,深刻感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进行革命性改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深化,乃至对人类文明形态作出的伟大贡献。
姜治莹从严守思想阵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紧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航行之舵、筑牢思政育人信仰之基;紧扣时代脉搏,强化学校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能力;立足本土实践,产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主体性、原创性学术成果;创新体制机制,守护吉林大学学术传统灯灯相照、代有传承等五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他要求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要把显著成绩、重要变化和宝贵经验转化为大家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为学校“十四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上新台阶奠定实践基础、提供制度保障。
姜治莹强调,要增强发展自信,奋力开拓创新“十四五”时期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崭新局面。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又红又专”的学术传统贯彻融入吉林大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二要立足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发展吉林大学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三要积极引领学术研究范式变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吉大贡献。四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以“新文科”建设带动吉林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术生态建设。姜治莹希望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紧紧凝聚在一起,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发展信心,立时代之潮流、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登高山、临深溪,探索人类文明变迁的无限真理;动心忍性、坚韧不拔,去接近和领悟人类智识领域的至高之境;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在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迈进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注入磅礴思想力量!
张希在主持会议时表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要求。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新时代如何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回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工作者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中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张希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回信精神,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哲理;二是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规律,重质量、轻数量,努力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的扛鼎之作,让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服务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实践;三是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中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座谈会上,副校长蔡立东介绍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发展概况。与会学者从多个角度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回信精神的切身体会。
张文显结合自身近年的学术实践,阐释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地位之重大意义与落实要点。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键是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弘扬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以及教材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要不断完善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各项制度规范。
孙正聿回忆了五年前参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的光荣与激动,并以自己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为佐证,围绕不断增强“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使命意识,不断强化“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的原创意识,不断强化以“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不断强化“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担当意识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研究的深刻学理内涵、丰富实践内涵与生动人生内涵。
王胜今围绕新时代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要求,从“两个百年”和“两个大局”的高度,结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智库建设的成果和经验,阐述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使命方向,介绍了东北亚研究中心智库未来的工作打算。“十三五”期间,东北亚研究中心坚决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在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外交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日本侵华史料整理研究方面积极作为,贡献了才智,收获了荣耀;未来还将进一步为东北振兴、国际区域合作、国际话语权等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学术交流和述学立论,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智库品牌。
吴振武介绍了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研究的成就。吉林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等重要指示,尊重传统、鼓励创新,为古文字学的传承与研究创造优越环境、提供有力支持。目前运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古文字残片辨读工作正在进行,吉林大学也成为全国第一批成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的高校。
张全超代表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团队,介绍了科技考古交叉学科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下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真切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伟大战略思维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实践性。王庆丰在发言中结合自身学术成长经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运用、教育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传承赓续的理解。赵杨以沉潜为学、精诚为心、弘远为道这三个自勉为主线,表达了自己对新一代学者的使命担当的理解。
座谈会上气氛轻松热烈,与会代表深入讨论、互动交流。与会同志一致表示,通过座谈交流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回信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产生的巨大反响,深切感受到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空前高涨的学术热情和吉大教育工作者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担当。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党政负责人、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吉林大学出版社、主办期刊负责人,理论思维讲习班全体学员,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教师代表、科研秘书等参加座谈会。